觀人生大事有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觀人生大事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人生大事有感1
電影題材新穎,打破了傳統(tǒng)思維,關于喪葬一直都是中國人忌諱的沉重話題,給人第一反應就是感覺晦氣和選擇逃避,更不會有人想用這個題材呈現(xiàn)出來讓大眾觀看,這無疑是冒險的和需要付出很多才能拍好的電影,正是因為沉重的話題,用常人可以接受的形式向大眾展現(xiàn)出來,達到發(fā)人深思,正確面對死亡作用。
電影中名叫小文的小女孩,一個人生初途喪親的小孩,不知道什么是死,也沒人告訴她人死后到底會去哪?沒有人跟她解釋這件事,還是在小文不斷的追問下,三哥情急之下的隨口說了:奶奶變成了天上的星星。在夜深不眠夜仰望天空,聽著外婆在電話手表里留下的語音,星星成了小文對奶奶的寄念。另一個主角是一位刑滿釋放的殯葬師,名叫莫三妹,經(jīng)營著父親留給他的名叫上天堂的殯儀館。從小就不斷面對死亡的三妹和人生初途喪親的小文的碰撞。三妹其實很小就跟隨著父親接喪事,小時候同樣沒有人告訴他為什么會死亡,直到長大點才知道什么是死亡,又或者說是見多了,自然也就慣了。日復一日地工作,讓他厭倦了這份工作,小文的出現(xiàn),意外地改變了他對職業(yè)和生活的態(tài)度。三妹面對糟糕透了的生活,小文面對失去至親沒人撫養(yǎng)的生活,互相成長,互相治愈。
說到喪葬,身在中國是可以很深刻體會到人們面對這個話題只字不提。記得很小的時候,我的祖母去世了,在守靈的那天,大伯母把我抱回最里面的幕布里,我當時很小很小,四五歲吧,甚至不知道什么是死,內(nèi)心很害怕很恐懼,當時把我嚇的話都說不出來,也不知道是不是哭了,后面的記憶想不起來了,從那以后,每天睡前總有一個場景在我的腦海里過一邊,白布蓋著一位在我成長中占不多記憶的祖母,幾盞燃油燈燃起長長的火焰,長凳搭在蠟燭上白布下,就這樣過了兩年,這個場景才慢慢的從我的腦海里減頻。那個房間是走都不敢走進去,再次走進需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設,這是我第一次接觸“死”的經(jīng)歷,很深刻。我屬于膽小類型的小孩,沒人告訴我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我用自己的經(jīng)歷和時間知道了什么是“死”,每個人對“死”都有不同的看法吧。在面對“死”這件事,在我們的文化中,認為死是不吉利的,墓地也是不吉利的。墓地建在城市中會令許多人不滿:活人怎么可以跟死人生活在一起呢?我們害怕墓地,更害怕死,甚至連說“死”字都成了一種忌諱。這種想法在人們腦海里是根深蒂固的,在我腦海里也是,我這樣寫出來,連我自己都有點覺得是不是有哪里不對,我是不是不該說這個話題。
看過一篇文章是說西方國家看待死亡這件事,他們有一個萬圣節(jié),在那個節(jié)日里,會有很多人扮鬼,用墳墓裝飾小院。在中國靠近墳墓的房子就有種不吉利的感覺,而西方國家他們會用這些警醒他們珍惜時間,在外國影視劇里,他們生活的社區(qū)周圍常常有像公園一樣的墓地,這些公墓大多綠樹環(huán)繞,鮮花綻放,景色優(yōu)美,并沒有給人陰森恐怖的感覺。許多的墓地甚至還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這些在城市中的墓地,不僅給人們寄托哀思的空間,也提醒生者要珍惜活著的時光。作家蒙田認為我們的房間應該要有一扇可以俯視墓地的窗戶,也許正是基于此?粗沟貢屢粋人的頭腦保持清醒,提醒自己要珍惜時間,活得不再渾渾噩噩。
其實好好跟小孩子解釋,他們是可以接受的,無非大人們也沒有正確的面對死亡,無法引導小孩正確的面對死亡,消除對死亡的恐懼,珍惜時間,珍惜眼前人。
觀人生大事有感2
小文經(jīng)歷了三次離別,一次是她的外婆的離世,一次是舅媽的拋棄,一次是親媽上門后不得不與莫三妹的分別。
外婆的離開對小文來說是突然的、無意識的,甚至在一切結束之后,小文依舊是一種很懵懂的狀態(tài)。對于她來說,她知道的,是那個喊她多喝水的外婆不見了,是那個喊她回家吃飯的外婆不見了。在外界的喧囂中,她只能躲在衣柜里,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她想要用她的槍趕走那些“壞人”,最終,與她相伴的,只有外婆給她縫的小老虎“豆角”。
“我外婆呢?”
小文一遍又一遍地問。這是她唯一的`尋找外婆的方法。
在與莫三妹一次次的為人送終過程中,她慢慢明白了死亡的含義,夜空下,聽著外婆曾經(jīng)的聲音,一遍又一遍,滿天的星星中有一顆屬于她的外婆。
舅媽的拋棄對于小文來說無疑是第二次的傷害,哥哥的不爭氣,舅舅的軟弱,最終全部都歸結到了小文的身上,她被貼上了“拖油瓶”的標簽。雖然小文面對這些從來不會哭,但是她心里都明白。在意識到自己闖禍后,小心翼翼地補救,看到莫三妹的難處后無聲的幫助,她在小心翼翼,卻又堅強不息地生活。
第三次的別離,對小文來說是最痛苦的。這次別離,發(fā)生在從小依靠的,有外婆的家不見了之后,發(fā)生在與莫三妹一行人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溫情之后,發(fā)生在她逐漸適應這里的一切之后。親眼目睹,親身經(jīng)歷,那個雨夜,但是與前兩次一樣,面對這樣的別離,她依舊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在用力地敲打著車窗,乞求車子能夠停下,不停地喊著“爸爸”,“爸爸”。所以最后,她拼勁全力也要回到“上天堂”。
因為這是她的家。
人生大事觀后感電影主要講的是剛刑滿釋放不久的殯葬師莫三妹在一次出殯中遇到了和外婆相依為命的女孩小文,在和小文后來的相處中,莫三妹改變了對生活和工作的態(tài)度,也產(chǎn)生了感情。
本以為這部電影會充滿著悲傷,但是前期卻充滿了歡快的氣氛,這兩個人就是一對歡喜冤家,前面非常搞笑,但是越到后面越傷感,表面上互相嫌棄,但是后面卻是父慈子孝,人的關系,一開始,可好可壞,但越到后面,真情就會越濃,三妹對小文的愛,其實就是彌補童年的缺愛吧。上一輩非打即罵,永遠不被贊揚的愛,即使成年后,在生活里被理解了,也終究無法釋懷,因為童年,無法再來。
中國人向來是看重死后哀榮,三妹從對白事的不理解,到漸漸體會作文吧他所做的事能帶給逝者親屬的安慰,并逐漸成為真正的種星星的人。
沒有人可以預知自己的身后事,但無一例外的,都是想讓留在這個世界的親人可以不用太傷心,不會太難過,三妹,帶著他種星星的隊伍,在市井里穿行,把一顆顆星星送上天,也送走了難以說愛的老父親。
《人生大事》不同于《入殮師》,它講述的是“生”的故事,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我們活著的時候能相互取暖。在今天這個疫情時代,這樣的情緒彌足珍貴,它讓我們懂得要愛我們身邊的人,家人,朋友,愛人……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地上愛過我們的人!
觀人生大事有感3
因為疫情,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進電影院了。女兒知道我的喜好,當我提議要去看場電影,她欣然同意陪我一起去。我提前做了功課,最近上映的電影《人生大事》講述的是一個殯儀服務人員的故事,票房口碑非常好,但是我擔心十歲的女兒不一定欣賞得了。
傳統(tǒng)教育下的我認為,生活中的死亡是一個不吉利的詞和話題。常人都害怕死亡,因為控制不了死亡,對于死亡總是避之不及。大部分十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都沒有關于死亡的認識,關于親人的死亡就更加難以接受了。
來到電影院,站在幾幅海報面前,我提議看一部喜劇,女兒卻執(zhí)意要看《人生大事》。我想:自己選的.待會別怪我。就像大多數(shù)家長一樣,雖然我有自己的價值判斷,但是我不會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孩子需要的是我尊重她的選擇。
沒想到《人生大事》給觀眾以心靈震撼。關于死亡的故事,卻點也不令人可怕,甚至還很溫馨感。那段折射父子之間角色的戲份像極了我們的生活:父親想要兒子繼承自己祖輩的行業(yè),而兒子偏偏不愿意聽從父親的安排。父母所認為有前途的醫(yī)生、會計、從商等等,都是自己的夢想,但父母不能幫孩子選擇夢想,孩子應該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大人覺得很好的東西,不定恰好是孩子想要的。
《人生大事》喚醒了我珍貴的童年時光,奶奶的愛也是我最美好的童年記憶。當看到熒幕上幼小的女孩清晨從已經(jīng)死去的外婆懷里醒來這一幕把我驚呆了,我淚水止不住地滴落。如果能回到過去,我最想回到奶奶還活著的2000年,那時候奶奶給我買的小籠包、油條、咸鴨蛋都是人間美味。
《人生大事》讓我看到親人愛的力量。影片中所有的淚點圍繞小女孩對外婆的愛展開。熒幕里的小女孩雖然野蠻無理,但她知道外婆終究是回不來了,每當夜晚她會不斷重復播放外婆喊她吃飯、喊她回家的聲音來重溫外婆的模樣,這個留有外婆語音的電話手表成了她與外婆的紐帶,親人的愛讓一顆堅強的心變得柔軟。
故事在大團圓中結束。男主角的堅持讓他收獲的不僅是事業(yè),更是家、團聚,現(xiàn)實中的我們更應該向他學習。這樣的故事還在繼續(xù),現(xiàn)在我們學習、工作中遇到困難,很想放棄,但是只要再堅持一下,不放棄,雖然不一定成功,但只要認真對待每件事,那就是最好的自己。
觀人生大事有感4
該片以小文的一句童言無忌開始:
還(此處念三聲)
我
外婆!(此處拉長音5秒鐘)
隨后通過殯葬師“三妹兒”(其實他是個爺們兒)與小文的人生不尋常邂逅,道出了身邊尋常百姓在生與死的永恒話題中所展現(xiàn)的嬉笑怒罵。
人活一輩子,疾病和意外像一輛龐大沉重而失控的馬車,橫沖直撞,沖向人群。令人無不忌憚。唯有來自家人和親友的關懷、溫暖和愛,才會給予一個人堅強活下去的信心。面對身邊人的逝去,重新鼓舞起斗志,才會有笑聲。
近期,大學生的一段畢業(yè)感言深深觸動了我。這位北京大學畢業(yè)生代表、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運動醫(yī)學博士研究生,講述了一個故事。北大醫(yī)學部胡傳揆院長生前遺愿,死后捐獻自己的遺體,留給醫(yī)學教學與研究。這件事充分詮釋了老人家對醫(yī)學的熱愛與責任。生命是有限的,能夠永存的卻是人的精神力和品質(zhì)?缭缴溃塾篮,就像那群星閃耀又靜寂有聲的空中繁星。
有人可能會說,這個感人至深的事例未必所有人都會效仿的,但是,偉大就是這么平凡,除了敬佩,就是敬畏。
醫(yī)學是解決人的健康問題的,它包含軀體的異常(physiological diseases)、心理的不適(psychological illness)以及社會角色和功能的失調(diào)和部分喪失(sociological sickness)。但醫(yī)學也不是萬能的。對疾病和死亡的認知,目前我國還一定程度停留在生物學角度的認識和對待。對于心理和社會層面的'觀察、分析與思考,還有很多忽視和未知。比如死亡這個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話題,社會缺乏針對個體從小到大的全程教育。死亡是不是只是生物學特征的全部消失呢?生命的終止會不會帶來對生者的心理影響和社會適應的作用呢?
該片用若干故事嘗試回答上述問題,雖不能覆蓋,至少很用心,也試圖用喜劇方式輕松這個話題。片中“三妹兒”的老父親突然去世后,留下的臨終囑托: “你個伢啊,我走了以后,喪事一切從簡。但要用一個真正體面的方式,把我的骨灰磕到它該去的地方!庇^影當時,我只猜測,“三妹兒”會把父親的骨灰撒到長江里,因為“三妹兒”的二哥是為了別人,在長江里殉難的。但是,一句大姐的埋怨,激活了“三妹兒”的直覺。對于他的選擇,我驚喜的淚目(只是內(nèi)心層面,生物學層面我忍住了),此處不劇透 。挽歌或是哀樂,或許有諸多意義,在我看來,它是逝者愛的回聲,該有的美好和緬懷,必須有!
觀人生大事有感5
朱一龍在電影中極具xx性地出演一位刑滿釋放的刑釋人員,江湖人稱三哥,三哥從事的還是游走于生死邊緣的殯葬行業(yè)。
殯葬師、刑釋人員、半道父女……選擇這樣冷門卻極具挑戰(zhàn)的題材,就連角色形象也來了個徹底的轉變,這真的很朱一龍。不懼挑戰(zhàn)、熱愛冒險、拒絕被定義、不想呆在舒適區(qū)的他,又一次默默地用行動刷新了大眾對他的認知?甥}可甜、可剛可柔、可動可靜、可正可邪、可雅可痞……一龍千面,誠不欺我。
中國俗語本有“這世間除生死無大事”之說,電影《人生大事》四字隱喻的,想來跟生死二字也脫不開關系。因為世俗忌諱,從來沒有嘗試了解過殯葬行業(yè),現(xiàn)在想想,刑滿釋放的。三哥,在監(jiān)獄里經(jīng)歷了社會性死亡之后,又要在殯葬業(yè)面對真正的生理性死亡,日日在生死之間游走的他,對生和死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感悟?又會如何面對原本蒼涼慘淡的人生?他和半道收留的小女生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
而因為海報里的暖暖煙火氣和殯葬業(yè)給人的.凄冷之感有著強烈的違和感,也讓我不由想起用熱鬧溫情的方式講述生死離別的《尋夢環(huán)游記》,這隱隱約約透露出來的蛛絲馬跡似乎也在暗示我,題材雖蒼涼清冷,故事卻仍可治愈溫暖。
觀人生大事有感6
飯掉到桌上,三秒鐘揀起來就能吃?——能吃。因為“外婆說的”:“粒粒皆辛苦”;“不干不凈,吃了沒病”!巴馄耪f的”,成了小文和莫三妹斗嘴的理由,小文的固執(zhí),讓莫三妹啼笑皆非又無可奈何。
外婆沒有在影片中出場,卻無處不在。
當小文的外婆被靈車拉走后,小文一直堅持不懈地尋找外婆,追、問、找,因為外婆說”路在嘴上。“她爆發(fā)了在同齡人上很難看到的堅毅和成熟?梢娡馄艑λ挠绊懹卸啻蟆D且痪浠祀s著方言的“還我外婆”也是句句扎心,她以為外婆只是睡著了,隨時會醒來找她。
在莫三妹對小文說她外婆變成星星后,當晚小文就坐在店門口看星星,一邊聽手表中外婆的聲音。“小文,你跑到哪里去了?”“小文,藕燉排骨,我已經(jīng)給你做好了,快點回來啊,路上要慢點啊!”“你在外邊玩,記得多喝水!站在陰涼的地方,女孩子,要是讓太陽曬黑了,就不好看了!薄靶∥,今天過生日了,不要在外面玩太久了啊,快點回來啊!薄拔壹倚∥陌。钇;我們家的小文啊,也最好看!”一句句溫暖親切的叮囑讓在電影院里的我熱淚盈眶,為了小文無法說出口的思念。
外婆在臨走前還為小文最后做了一件事,她把手上的戒指摘下來給了小文;外婆還把她僅有的一點錢托給一起跳舞的朋友,希望他能照顧小文。她為什么那樣做在影片中沒有提及。但我想,外婆肯定是猜到了:她死后,維持小文和她勢利自私的舅媽之間關系的那根脆弱的紐帶將不復存在,小文很可能會被趕出家門。那個愛著小文的外婆,對小文來說就是一把保護傘,是她在這個世間感到自己有人疼有人愛的理由。
外婆沒有出場,但是小文和外婆的那些臺詞,雖然沒有一個煽情的字眼,卻直擊人心里最柔軟的地方,讓人動容,我們感動的'就是這種樸實溫暖的親情。親人在世的時候,也許你已經(jīng)習慣他每天的嘮叨,有時候可能還嫌他煩。直到有一天他變成天上的星星,再也回不到人間,你就會覺得他說過的每一句話依然在耳畔縈繞,就像滿天的繁星,每天都會在天空閃爍,久久不肯散去。因為當他們變成星星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的每一句嘮叨都不再平常,都會變成你心里很重要的大事,都會讓你淚流滿面。
影片中外婆從未出場,卻是讓我們很難忘記的人。她和平頭、花襯衫,佝僂著背,大剌剌地在街上橫晃,張嘴閉嘴都是老子……的莫三妹一樣,讓我們感到溫暖和親切。
街角那個普通人的悲喜人生
觀人生大事有感7
但這些都不重要,往往簡單、深刻、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每個人眼中的人生大事都不一樣,有的認為是婚姻,有的認為是孩子的高考,有的認為是父母安享晚年,有的認為是事業(yè)驕傲。沒有對錯。在人生的長河中,有風浪,有平靜,有燦爛,有苦難。每個人都不一樣,但每個人都有盡頭。盡頭可能是從一開始就預見的,也可能是猝不及防的。當它出現(xiàn)時,它會讓你的整個生活瞬間畫上符號。
人死前沒什么大不了的。請不要輕易陷入情緒漩渦。如今,各個年齡段都有很多自殺案例,這是嚴重的。EMO,當你遇到一些芝麻時,你會覺得世界不值得。哪里有那么多讓你輕易懷疑生命或結束生命的大事?回頭看是個屁。許多人想要成功,擁有自己的財富,或最高的權利,事實上,認真而平凡的生活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成功。這并不簡單,你需要找到并有一個堅定不移的想法,在這個想法的驅(qū)使下,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生活有信念,有希望。 這并不容易,因為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環(huán)顧四周,我們盲目地工作和生活,為了生存,為了某種欲望會失去方向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我經(jīng)常在書中學到認可和理解的道理,但大多數(shù)人只是把它留在腦海里,從來沒有生活在這個道理的基礎上。
有些課程導師會問一個問題,你真的知道你是誰嗎?成龍大哥有一部電影叫《我是誰》,與你的名字、你的形象、你的地位和財富無關。以我現(xiàn)有的認知,它讓我們知道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還需要做什么努力才能實現(xiàn),我是否朝著我想成為的`人的方向前進,與別人的期望和判斷無關,問問自己,這些明確的。也許你會變得更加熱愛生活,更加充滿激情,更加擁抱別人。
最后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人這輩子只有兩件事:一件關我屁事,一件關你屁事
這部電影也會刷兩遍,還會有更多的啟發(fā),歡迎大家有時間去看,同時愿大家都有星星的引導,也會成為種星星的人。
觀人生大事有感8
最近影院最火的電影,應該屬《人生大事》這部殯葬題材電影了吧。簡單看了一下影片介紹,帶著對如何拍好一個國人都避而遠之的話題的好奇心,我走進了影廳?傮w來說,是一部十分值得一看的佳片。
這部電影講述了人們極少愿意談論的——關于死亡這件事。男主人公莫三妹(人稱“三哥”)因前女友打架坐牢刑滿釋放后,被迫無奈子承父業(yè)成為了一名殯葬師。在一次出殯中,三哥將孤兒小文外婆的遺體抬入棺材,帶著一隊人吹吹打打地扛著棺材走了。
小文自幼無父無母,她最親的就是外婆,她無法理解親人的去世,以為是殯葬師三哥用棺材把外婆帶走了,追著三哥,要求三哥還她的外婆。
因為種種原因三哥需要照顧小文三天,剛開始三哥認為小文是小哪吒來搗亂的,電影中,故事一個接一個,好不容易一個問題解決完,立馬又迎來一個新問題。
小文和三哥都是境遇孤獨、處于社會邊緣的人,當兩個孤獨的人相遇,看見彼此最脆弱的地方,他們的世界開始發(fā)生改變。
隨著時間相處得越來越長,小文也慢慢接受了外婆的.離去,因為她在“上天堂”找到了可以稱為親人的人,這個非血緣關系卻比親人更寶貴的人——她的新爸爸三哥。
而三哥也找到自己在乎的人,他的人生不再無人認可?梢哉f,小文的出現(xiàn),意外地改變了三哥對職業(yè)和生活的態(tài)度,他們相互照亮、彼此溫暖,感受生之美好。
電影以葬禮開始,以婚禮結束,核心的故事是育兒,這三件事件件都是人生大事。或許可以讓我們思考如何好好活著,站在人生的終點,回溯這一生應該怎么過得有意義,應該珍惜的是什么。
《人生大事》這部電影借死談生,很多人說這部電影不知道該算是悲劇還是喜劇。因為它一邊直白地告訴我們,人死后會像煙一樣消散,什么都留不下。一邊又浪漫地安慰我們,天上的每一顆星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
其實悲喜并不矛盾,生的愉悅和死的坦然都是生命圓滿的標志。電影中有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小文望著星空偷偷落淚,但我想,化作星星的外婆一定更想看到她笑著生活。
這部電影同時也讓更多人看到了殯葬師是個有溫度、有態(tài)度的職業(yè),他不應該是人人忌諱的,他應該是值得我們?nèi)プ鹬氐囊慌。從某種程度上弱化了大眾原先對殯葬業(yè)的傳統(tǒng)偏見,以最直接的方式讓我們除去對死亡的恐懼和忌諱,溫暖治愈,死亡不是晦氣,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逝去了,而殯葬師能保全他們在人世間最后的一份體面。
我一直很喜歡的設定就是“種星星的人”,也很欣賞這部電影的立意。借用導演劉江江的話就是,他想表達的是珍惜,珍惜你所經(jīng)歷和擁有的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份美好的情感。
人生無大事,除卻生與死。擁有的時候不要毀,失去的時候不要悔,一家人活得平安健康,才是最好的人生。
觀人生大事有感9
前段時間,我看了《人生大事》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讓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父愛。
電影《人生大事》主要講述殯葬師“三哥”莫三妹和孤兒小女孩武小文之間的感人故事。影片感人鏡頭一個接一個,而最讓我感動的是小文說的那段話:“我的爸爸叫莫三妹,我家住在延江市雨花區(qū)槐安路七十三號上天堂,我不會丟!痹谛∥难壑校槐人笫畮讱q的莫三妹就像爸爸一樣,疼愛她、保護她。父愛的偉大,在這一刻震撼了我……
父愛雖然不像母愛溫暖、隨和,但經(jīng)常能讓我們挺起脊梁。記得我小學一年級時,一位同學弄丟一支藍色的筆,有些同學非說是我拿走的,大家都向我投來了異樣的目光。我非常委屈,趕緊解釋:“我沒拿,真的沒拿。我的筆是粉色的,他的筆是藍色的!”當時也在場的爸爸摸了摸我的頭,顯得很冷靜:“不妨就查一下所有同學的書包,就知道了到底是誰拿的了?”然后,爸爸先把丟筆那位同學的書包拿過來,把書包里的東西全都倒出來,讓其他同學和家長睜大眼睛看。這時,一個熟悉的'東西從書包里掉落,正是要找的那支筆。爸爸說:“大家看清楚了吧?這支筆就在他的包里,并不是我家孩子拿的,以后請查清楚再說!”說完,爸爸拉著我頭也不回就走了。這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父愛的力量,也讓我有了滿滿的安全感!
父愛如山,父愛也很溫暖。父愛同母愛一樣偉大,是我們堅強的后盾。這就是我看完《人生大事》的最真感悟。
觀人生大事有感10
《人生大事》監(jiān)制是導演了《送你一朵小紅花》、《滾蛋吧,腫瘤君》的韓延。在采訪中韓延就說:“我創(chuàng)作題材很簡單,生老病死!倍酒瑢а菔莿⒔,2008 年畢業(yè)于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學,畢業(yè)后在河北廣電工作 . 給電視臺拍欄目劇《村里這點事》,做了十一年。(作為石家莊人的蛋殼君上學時很少看電視節(jié)目,所以對這個欄目劇沒有看過,對導演并不熟悉)。2017 年時節(jié)目停播,導演重做職業(yè)規(guī)劃,殺向了電影圈。2019 年平遙電影節(jié)的陌陌 · 平遙創(chuàng)投中他自編自導的項目以華北喪葬文化為故事背景的《上天堂》(后更名為《人生大事》)入圍。有了十多年生活劇的積累,加上韓延的監(jiān)制對人物情感的把控,作為導演劉江江初次大熒幕作品,《人生大事》中刻畫的角色形象也顯得十分生動。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殯葬儀式,把生死輕松化的電影。對成人與孩子對死亡的不同視角、不同理解做了現(xiàn)實和浪漫的處理,從意識上減少了談論死亡的恐懼和拒絕。影片劇情融入各種家庭矛盾、復雜親情關系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強了莫三妹與父親、朋友、小文之間的戲劇沖突,有笑點有淚點,朱一龍和楊恩又之間的幾場情感戲,笑點和淚點有鋪墊和爆發(fā)點,精準地調(diào)動觀眾的情緒,引發(fā)共鳴反饋。因此對這部電影情節(jié)的理解沒有人群限制,哪個年齡層次都會找到笑點和淚點。地域風俗與方言的差距雖與大多數(shù)人生活有些距離感,但人物性格的兩極增加了影片的.喜感!盡管影片有種放大矛盾,強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讓莫三妹與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禮體驗真情可貴,前女友對象的死讓兩人關系和解,“死而復生”的轉折和“失而復得”的不舍無不讓人笑中帶淚,引發(fā)思考。雖然影片劇情圍繞“死后”發(fā)展,但處處都在尋找如何更好活著的答案,畢竟人生大事不止于死,活著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親情的困擾、有情感的不舍,有生活的壓抑,面對這些年疫情防控隔離所見所聞的生死離別的無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緒的適時釋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釋懷。
觀人生大事有感11
今天睡的昏昏沉沉,晚上摸去電影院看了場電影《人生大事》,難得的不做作的電影,笑的前俯后仰,又哭得稀里嘩啦,順便還被朱一龍圈粉了。
“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孟子·離婁下》
我想,這可能是電影名的由來,在中國傳統(tǒng)的觀念里,只有死亡才是大事。
電影里幾乎把人生所有的雞零狗碎都揉到了一起,單獨攤上每一件事,可能的都覺得是“大事”,比如:
準備結婚的你,對象跟別人跑了;
童年的你唯一真正的親人去世了;
新婚不久的另一半在車禍中面目全非;
好不容易剛剛開始理解年邁的父親,他又去世了…… ……
但把這些放在一起,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那些你以為過不去的坎兒,和下一個坎兒相比,根本都不是坎兒。
電影的最后,男主(三哥)的父親也去世了,三哥沒有把父親埋到土里,而是綁在炮竹上,放上天絢爛了一把。
看著這個煙花,每個觀眾當下心里的破爛事兒,也在電影院里被炸開了。
周五的時候,有個年輕同學找我聊天,大抵內(nèi)容就是不喜歡現(xiàn)在的工作,但又有一堆擔憂等一系列「職場新人常見問題」。他說了很久,而我只問了他一個問題:
你工作的驅(qū)動力,是源于想要得到的熱愛,還是源于害怕失去的'恐懼?
非常讓我動容的是男主(三哥)和小女孩(小文)的相遇,令我想起另一部電影,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在尋常家庭關系中得不到情感依托的兩人,在命運恰當?shù)臅r間線上相遇了,成為了彼此生命中最溫暖的存在。
即使當親生母親出現(xiàn),女孩還是選擇了收養(yǎng)她的三哥,而非血緣關系的至親。生命本身不是紐帶,“被認可的愛”才是。
那些在尋常日子里不被愛的人,在被偶爾善待時,體會到的感激與溫暖也會倍于常人!蟾胖挥杏羞^同樣經(jīng)歷的人,才能對這句話認同至深。
電影結束后,我走路回家,在剛下過小雨的路上走著,還在回味三哥和小文的奇妙組合,他倆像什么呢?
像貧窮農(nóng)夫荒蕪的院子里,下午剛鋪滿了雪,晚上的月光又將將好照到了那里,非常奢侈的美好。
像一張白白凈凈的宣紙,鑲了金邊,還有碎閃閃的金箔,卻被寫上了丑拙的毛筆字,紙不美了,可字也沒那么丑了。
像月亮很明亮的晚上,山野的路邊遇見敞篷大車,可卻是用黃牛牽著的,很洋氣又很土味。
像沒有牙齒的老太婆,坐在門沿上吃著梅子,捂嘴做出年輕姑娘般很酸的樣子,又丑又可愛,還忍不住讓人多看幾眼。
它們都太不相配了,卻又都太美妙了。
觀人生大事有感12
電影故事是從葬禮行業(yè)開始的,這讓我自然地想到,葬禮或如何體面地離開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正如電影開頭所展示的,死亡是每個人都避免但最終必須面對的話題,就像醫(yī)院北面的葬禮店一樣,只是看起來荒涼。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因為不能接受祖母的死而跟隨主人公參加葬禮,最終接受事實,互相照顧的故事。這聽起來很無聊,但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我覺得這部電影傳達給了我從未想過的——死亡應該被嚴肅地面對,但可能就是這樣。
例如,葬禮店被安排在一條狹窄而活潑的'小巷里,兩邊都是婚禮店和理發(fā)店(好像)。乍一看,它是如此不合適。雖然鄰居之間偶爾會有摩擦,但最終還是接受并相處融洽,這讓我覺得它不再那么引人注目了;雖然葬禮貫穿了整部電影,但悲傷的情緒是無法逃避的,但我也能感受到了每一次的葬禮的形式以及它所帶來的沉重感都有所不同;還有一些其他的事件,雖然有些戲劇性,比如兩個主角之間的相互救贖,女友的離去,朋友的婚姻等等。
這些都讓我慢慢覺得,與未來要面對的死亡相比,也許我們現(xiàn)在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與其擔心未來,不如好好生活,照顧好自己,對自己負責。
回想起之前看過的一些探討與死亡相關的電影,比如入殮師、尋夢環(huán)游記、百鳥朝鳳等,雖然這部和它們有些差距但故事的背景更讓我熟悉,而且現(xiàn)在我才發(fā)現(xiàn)它所表達的好像也都是為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入殮師講的是關于這個職業(yè)的故事,讓人們探尋工作的價值,任何工作都值得被尊重和認真對待,生活也應該是如此;夢想之旅意味著一個人的社會死亡,即當現(xiàn)實中沒有人記得你時,你真的死了,告訴我們過上美好的生活,值得別人記住。
電影結束后,我在想,我的人生大事是什么?也許人生的每個階段都不一樣,F(xiàn)在我在乎什么?
觀人生大事有感13
電影開篇沒多久,就因為共情和思念帶入了深深的回憶。讓我深深回憶起奶奶過世時的場景我從小奶奶在家?guī)е议L大,對奶奶懷著很深厚的依戀和感情,在我8歲那年,奶奶因病過世,在她臨終的前一晚媽媽沒讓我陪在身邊,第二天清晨,天剛蒙蒙亮,窗外炮仗聲噼里啪啦,我知道,奶奶沒了。在奶奶出殯的時候,靈車是一輛敞開的老式貨車,我不顧一切的沖上了靈車上的棺材頂上,直到被大人們從靈車上把我抓下來。影片中的此情此量,“小文”去追去抓棺材的場量,讓我想起了兒時的自己,所有的事情,包括人生,都有盡頭,只有思念,沒有盡頭!只要活著,她就一直都鮮活在你的心里。
小時候的我特別內(nèi)向,幾乎沒什么朋友。女孩子會玩的跳皮筋跳格子我?guī)缀醵疾粫,爬樹和玩泥巴這幾個游戲幾乎承包了我的整個童年。但我一點也不寂寞,早上滑滑梯蕩秋千,吃完晚飯拿著驅(qū)蚊的小散鞭。一群人自然的走成一個大隊,邊聊天邊溜達著消食。奶奶經(jīng)常受不了我撒嬌發(fā)潑給我買零食,然后又說這些東西不好,藏起來不給吃,可是每次我都能像老鼠一樣把所有東西在短時間內(nèi)消滅光,彼此像搞情報工作一般隱秘無痕又充滿默契。那時候的世界多小啊,生活很簡單,但心卻特別滿,快樂和滿足都是那么容易。
奶奶家的每個周末都有特別豐盛的菜。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奶奶從沒虧過我的嘴。奶奶愛做回鍋肉和紅燒魚,我不吃魚她不吃肉,然后一人一盤,家里總是怪味四溢,我此刻打著字,還能回憶起那個味道。卻遺憾沒有一種方式能將它們保存和記錄。我上了小學之后,每次周末去奶奶家都是三步并作兩步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好像一秒也舍不得助擱。因為那里有我愛吃的東西,更有最愛我的人。
“擁有的'時候不要毀,失去的時候不要悔”,哪有什么來日方長,珍惜眼前人吧。總有那么一個人陪了你一程,卻陪不了你一輩子,有些人連在夢里見面都是那么的珍貴。就像影片的片段中三妹的父親對三妹說:“人生除死無大事”的時候,我是很認同的,如果人們能克服對死亡的恐懼,還有什么是不能面對的呢。所以安慰小文:“外婆只是先去另外一個世界布置新家,正如這一世她們先來一樣。"
這話,好像也在安慰自己。
從此,世人皆如滿天星,而你卻如皎皎結月,眾星捧月,唯你耀眼。我愛這離合愛這悲歡,更愛這煙火的人世間。
觀人生大事有感14
人生兩樣苦,生離與死別,人生道路千萬條,但最后指引我們成功的只有一條。每個人的選擇都是不同的,都要經(jīng)歷風雨過后,才會有彩虹出現(xiàn)。
電影《人生大事》這部片子,不是讓我們看 “透”死亡,而是看完可以讓人很平心靜氣的看待生死,靜下來,慢慢生活,慢慢思考,反而像是知曉“向死而生”的哲理,我們循序而“生” ,真正的去愛,去感受也付出溫暖。珍惜當下、珍惜眼前人,人生并沒有太多的來日方長,總有那么一個人陪了你一程,卻陪不了你一輩子。"
人的一生,總會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事情,酸甜苦辣,生離死別,它們都是人生道路中不可少的部分。人生除生死無大事,在生活中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樂觀的心態(tài),在磨難中成長,心愈挫愈勇,超越自我,于是,磨難變成了財富,成長中的`痛,也成了我們?nèi)松凶顚氋F的經(jīng)歷,在逆境中堅強面對,磨難就會變成“金子”,你想得到的,都會在這些經(jīng)歷中凸現(xiàn)出來,然后成為現(xiàn)實,人生就會變得有價值。
平常,人們都說“人生百味”。可我卻觀察到,百味中,多半都沒有淡這一說法。淡,或許在很多人看來,它是平淡無奇,是孤獨寂寞,是沒有任何性格的人,感受著沒有任何感覺的事,直至最后的死亡。
人的一生,不該只嘗一種滋味,更不該都是一種風味,F(xiàn)在我們經(jīng)歷的,不管是甜還是苦,都是我們一生必須要嘗的東西。
只有當你渴時,你才能從沒有任何味道的“淡”水里感受到豐富的味道。懂得了這點,一次又一次“挫折”的苦,就可以使你更加努力去克服。
人生,就該酸甜苦辣咸淡,多味調(diào)和,才能共存相生,百味紛呈。
觀人生大事有感15
人生大事看了,感覺這兩天腦袋里總會時不時響起小文哭著嗓子喊爸爸,三哥在后面追的鏡頭,眼睛里也都會濕潤。真的后勁太大了!
電影里朱一龍飾演的莫三妹,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殯葬師,他沒有會以為的莊重,老成,沉默寡言,反倒是一口一個老子,脖戴大金鏈子,腳踢夾趾拖鞋,活脫脫的一個剛從大牢里出來的超社會的街溜子。影片一開頭,這個男主角的形象就無聲無息的立起來了。而有了這樣的反差,在后面莫三妹遇到小文后的轉變,才會那么的喜劇和感人。
我特別喜歡他在燈光下修理小文被折壞的木棒那一幕,一臉溫柔和虔誠,誰都不會懷疑他當爸爸的稱職性。而朱一龍本人真的真的五官超能打,尤其是他的眼睛,在忽明忽暗的光影下美得動人。
另一個記憶猶新的點在停尸間,吳倩飾演的熙熙哭倒在曾經(jīng)的情敵老六遺體旁,三哥本是為了保護她入獄,結果出來卻發(fā)現(xiàn)愛人和仇人在一起了,自己成了局外人。他在一旁默默地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女人,滿眼都是怨憎與釋然交匯的復雜情緒。雖然一句臺詞都沒有,但是他的復雜心事卻全部展現(xiàn)出來了。
而有人不理解甚至詬病的兩個點,卻是我非常喜歡的地方。一是三哥用煙花送走父親,當灰燼落去長江里時,何嘗不是莫老爹和二哥的相聚呢。這是一場非常浪漫的葬禮啊。二是小文親媽的回歸,真的不多余。三哥以為小文是沒有選擇才留在他身邊,他依然有很深的自卑,怕自己無法教育好小文。小文的主動回來意味著她主動做了選擇,三哥才有了自信。而最后幾人一起啃桃子的結尾,真的你想怎么想都可以,但小文有了兩對疼愛她的.父母,這不是很好的事嗎?
《人生大事》不同于《入殮師》,它講述的是“生”的故事,人生的意義就在于我們活著的時候能相互取暖。在今天這個疫情時代,這樣的情緒彌足珍貴,它讓我們懂得要愛我們身邊的人,家人,朋友,愛人……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地上愛過我們的人!
【觀人生大事有感】相關文章:
《人生大事》觀后感05-23
人生大事觀后感06-24
《人生大事》的觀后感08-11
人生大事觀后感08-13
《人生大事》觀后感11-05
人生大事觀后感11-22
人生大事觀后感悟06-07
觀看《人生大事》觀后感01-05
人生大事觀后感(優(yōu))08-13
[精華]人生大事觀后感11-19